亚洲Aⅴ无码Av红楼在线观看_国产午夜福利涩爱AⅤ_国产sm调教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

始創(chuàng)于2000年 股票代碼:831685
咨詢熱線:0371-60135900 注冊有禮 登錄
  • 掛牌上市企業(yè)
  • 60秒人工響應
  • 99.99%連通率
  • 7*24h人工
  • 故障100倍補償
全部產(chǎn)品
您的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 > 幫助中心>文章內(nèi)容

[全方位了解服務器CPU

發(fā)布時間:  2012/7/26 10:49:52
服務器的中央處理器(CPU),在內(nèi)部結構上是跟臺式機的差不多,它們都是由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,CPU的內(nèi)部結構可分為控制單元,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。當然工作原理也是一樣。隨著兩者的需求和發(fā)展,臺式機和服務器的處理器在技術、性能指標等各方面都存在并存的現(xiàn)象,一個最明顯的現(xiàn)象,像Intel的奔騰系列產(chǎn)品,一直應用于服務器的低端領域。但不代表著服務器CPU與臺式機將會完全一樣,下面內(nèi)容會讓你對服務器CPU有個全方位的了解……

一、產(chǎn)品篇
廠商
32bit 64bit
CISC型 VLIM RISC型
IA-32 X86-64 IA-64
AMD64 EM64T
Intel Pentium、Xeon   Nocona Itanium  
AMD Athlon MP Opteron      
Transmeta
(全美達)
Efficeon      
IBM/Apple       POWER、POWERPC
HP       PA-RISC、Alpha
SGI       MIPS
SUN       UltraSPARC

    上面簡單把服務器處理器列了一下表,我們可以很清晰看出,服務器處理器按CPU的指令系統(tǒng)來區(qū)分,有CISC型CPU和RISC型CPU兩類,后來出現(xiàn)了一種64位的VLIM指令系統(tǒng)的CPU,這種架構也叫做“IA-64”。目前基于這種指令架構的MPU有Intel的IA-64、EM64T和AMD的x86-64。RISC型的CPU是我們比較不熟悉的類型,下面一一介紹;

IBM:


   IBM 的四條處理器產(chǎn)品線 —— POWER 體系結構,PowerPC 系列的處理器,Star 系列(很少用于服務器中),以及 IBM 大型機上所采用的芯片

    POWER 是 Power Optimization With Enhanced RISC 的縮寫,是 IBM 的很多服務器、工作站和超級計算機的主要處理器。POWER 芯片起源于 801 CPU,是第二代 RISC 處理器。POWER 芯片在 1990 年被 RS 或 RISC System/6000 UNIX 工作站(現(xiàn)在稱為 eServer 和 pSeries)采用,POWER 的產(chǎn)品有 POWER1、POWER2、POWER3、POWER4,現(xiàn)在最高端的是 POWER5。POWER5 處理器是目前單個芯片中性能最好的芯片。POWER6計劃 2006 年發(fā)布。

    PowerPC 是 Apple、IBM 和摩托羅拉(Motorola)聯(lián)盟(也稱為 AIM 聯(lián)盟)的產(chǎn)物,它基于 POWER 體系結構,但是與 POWER 又有很多的不同。例如,PowerPC 是開放的,它既支持高端的內(nèi)存模型,也支持低端的內(nèi)存模型,而 POWER 芯片是高端的。最初的 PowerPC 設計也著重于浮點性能和多處理能力的研究。當然,它也包含了大部分 POWER 指令。很多應用程序都能在 PowerPC 上正常工作,這可能需要重新編譯以進行一些轉換。從 2000 年開始,摩托羅拉和 IBM 的 PowerPC 芯片都開始遵循 Book E 規(guī)范,這樣可以提供一些增強特性,從而使得 PowerPC 對嵌入式處理器應用(例如網(wǎng)絡和存儲設備,以及消費者設備)更具有吸引力。PowerPC 體系結構的最大一個優(yōu)點是它是開放的:它定義了一個指令集(ISA),并且允許任何人來設計和制造與 PowerPC 兼容的處理器;為了支持 PowerPC 而開發(fā)的軟件模塊的源代碼都可以自由使用。最后,PowerPC 核心的精簡為其他部件預留了很大的空間,從新添加緩存到協(xié)處理都是如此,這樣可以實現(xiàn)任意的設計復雜度。IBM 的 4 條服務器產(chǎn)品線中有兩條與 Apple 計算機的桌面和服務器產(chǎn)品線同樣基于 PowerPC 體系結構,分別是 Nintendo GameCube 和 IBM 的“藍色基因(Blue Gene)”超級計算機,F(xiàn)在,三種主要的 PowerPC 系列是嵌入式 PowerPC 400 系列以及獨立的 PowerPC 700 和 PowerPC 900 系列。而PowerPC 600 系列,是第一個 PowerPC 芯片。它是 POWER 和 PowerPC 體系結構之間的橋梁,F(xiàn)在的PowerPC970,采用0.13微米SOI工藝制造,其內(nèi)只有一顆CPU核心,帶有512K 芯片內(nèi)L2 cache。

HP

    HP(惠普)公司自已開發(fā)、研制的適用于服務器的RISC芯片——PA-RISC,于1986年問世。目前,HP主要開發(fā)64位超標量處理器PA-8000系列。第一款芯片的型號為PA-8000,主頻為180MHz,后來陸續(xù)推出PA-8200、PA-8500、PA-8600、PA-8700、PA-8800型號。還有一個就是HP的“私生子”Alpha。(Alpha處理器最早由DEC公司設計制造,在Compaq公司收購DEC之后,Alpha處理器繼續(xù)得到發(fā)展,后來又被惠普公司收購)

    HP于2002年開始就公布了其兩大RISC處理器——PA-RISC和Alpha的發(fā)展計劃,其中PA-RISC與Alpha處理器至少要發(fā)展到2006年,對基于其上的服務器的服務支持將至少持續(xù)到2011年。2006年,HP將會推出PA-8900。而對于Alpha的發(fā)展,惠普公司于已經(jīng)于2004年八月份發(fā)布了其面向AlphaServer Unix服務器的最后一款處理器產(chǎn)品——EV7z。

SUN:

    1987年,SUN和TI公司合作開發(fā)了RISC微處理器——SPARC。Sun公司以其性能優(yōu)秀的工作站聞名,這些工作站的心臟全都是采用Sun公司自己研發(fā)的Sparc芯片。SPARC微處理器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可擴展性,這是業(yè)界出現(xiàn)的第一款有可擴展性功能的微處理。SPARC的推出為SUN贏得了高端微處理器市場的領先地位。

    1999年6月,UltraSPARC III首次亮相。它采用先進的0.18微米工藝制造,全部采用64位結構和VIS指令集,時鐘頻率從600MHz起,可用于高達1000個處理器協(xié)同工作的系統(tǒng)上。UltraSPARC III和Solaris操作系統(tǒng)的應用實現(xiàn)了百分之百的二進制兼容,完全支持客戶的軟件投資,得到眾多的獨立軟件供應商的支持。

    根據(jù)Sun公司未來的發(fā)展規(guī)劃,在64位UltraSparc處理器方面,主要有3個系列,首先是可擴展式s系列,主要用于高性能、易擴展的多處理器系統(tǒng)。目前UltraSparc Ⅲs的頻率已經(jīng)達到750GHz。將推出UltraSparc Ⅳs和UltraSparc Ⅴs等型號。其中UltraSparc Ⅳs的頻率為1GHz,UltraSparc Ⅴs則為1.5GHz。其次是集成式i系列,它將多種系統(tǒng)功能集成在一個處理器上,為單處理器系統(tǒng)提供了更高的效益。已經(jīng)推出的UltraSparc Ⅲi的頻率達到700GHz,未來的UltraSparc Ⅳi的頻率將達到1GHz。最后是嵌入式e系列,為用戶提供理想的性能價格比,嵌入式應用包括瘦客戶機、電纜調制解調器和網(wǎng)絡接口等。Sun公司還將推出主頻300、400、500MHz等版本的處理器。

SGI

    MIPS技術公司是一家設計制造高性能、高檔次及嵌入式32位和64位處理器的廠商,在RISC處理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。1984年,MIPS計算機公司成立。1992年,SGI收購了MIPS計算機公司。1998年,MIPS脫離SGI,成為MIPS技術公司。
    MIPS公司設計RISC處理器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,1986年推出R2000處理器,1988年推R3000處理器,1991年推出第一款64位商用微處器R4000。之后又陸續(xù)推出R8000(于1994年)、R10000(于1996年)和R12000(于1997年)等型號。

    隨后,MIPS公司的戰(zhàn)略發(fā)生變化,把重點放在嵌入式系統(tǒng)。1999年,MIPS公司發(fā)布MIPS32和MIPS64架構標準,為未來MIPS處理器的開發(fā)奠定了基礎。新的架構集成了所有原來NIPS指令集,并且增加了許多更強大的功能。MIPS公司陸續(xù)開發(fā)了高性能、低功耗的32位處理器內(nèi)核(core)MIPS324Kc與高性能64位處理器內(nèi)核MIPS64 5Kc。2000年,MIPS公司發(fā)布了針對MIPS32 4Kc的版本以及64位MIPS 64 20Kc處理器內(nèi)核。

    MIPS技術公司是一家設計制造高性能、高檔次及嵌入式32位和64位處理器的廠商。1986年推出R2000處理器,1988年推出R3000處理器,1991年推出第一款64位商用微處理器R4000。之后,又陸續(xù)推出R8000(于1994年)、R10000(于1996年)和R12000(于1997年)等型號。1999年,MIPS公司發(fā)布MIPS 32和MIPS 64架構標準。2000年,MIPS公司發(fā)布了針對MIPS 32 4Kc的新版本以及未來64位MIPS 64 20Kc處理器內(nèi)核。

 

二、參數(shù)篇

1.主頻

  主頻也叫時鐘頻率,單位是MHz,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。CPU的主頻=外頻×倍頻系數(shù)。很多人認為主頻就決定著CPU的運行速度,這不僅是個片面的,而且對于服務器來講,這個認識也出現(xiàn)了偏差。至今,沒有一條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(xiàn)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兩者之間的數(shù)值關系,即使是兩大處理器廠家Intel和AMD,在這點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,我們從Intel的產(chǎn)品的發(fā)展趨勢,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強自身主頻的發(fā)展。像其他的處理器廠家,有人曾經(jīng)拿過一快1G的全美達來做比較,它的運行效率相當于2G的Intel處理器。
    所以,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,主頻表示在CPU內(nèi)數(shù)字脈沖信號震蕩的速度。在Intel的處理器產(chǎn)品中,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:1 GHz Itanium芯片能夠表現(xiàn)得差不多跟2.66 GHz Xeon/Opteron一樣快,或是1.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/Opteron一樣快。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。

  當然,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,只能說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(xiàn)的一個方面,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。

2.外頻

 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,單位也是MHz。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。說白了,在臺式機中,我們所說的超頻,都是超CPU的外頻(當然一般情況下,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)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。但對于服務器CPU來講,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。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,兩者是同步運行的,如果把服務器CPU超頻了,改變了外頻,會產(chǎn)生異步運行,(臺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異步運行)這樣會造成整個服務器系統(tǒng)的不穩(wěn)定。
    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(tǒng)中外頻也是內(nèi)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,在這種方式下,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(nèi)存相連通,實現(xiàn)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(tài)。外頻與前端總線(FSB)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,下面的前端總線介紹我們談談兩者的區(qū)別。

3.前端總線(FSB)頻率

  前端總線(FSB)頻率(即總線頻率)是直接影響CPU與內(nèi)存直接數(shù)據(jù)交換速度。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,即數(shù)據(jù)帶寬=(總線頻率×數(shù)據(jù)帶寬)/8,數(shù)據(jù)傳輸最大帶寬取決于所有同時傳輸?shù)臄?shù)據(jù)的寬度和傳輸頻率。比方,現(xiàn)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,前端總線是800MHz,按照公式,它的數(shù)據(jù)傳輸最大帶寬是6.4GB/秒。

   外頻與前端總線(FSB)頻率的區(qū)別: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數(shù)據(jù)傳輸?shù)乃俣龋忸l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。也就是說,100MHz外頻特指數(shù)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鐘震蕩一千萬次;而100MHz前端總線指的是每秒鐘CPU可接受的數(shù)據(jù)傳輸量是100MHz×64bit÷8Byte/bit=800MB/s。

    其實現(xiàn)在“HyperTransport”構架的出現(xiàn),讓這種實際意義上的前端總線(FSB)頻率發(fā)生了變化。之前我們知道IA-32架構必須有三大重要的構件:內(nèi)存控制器Hub (MCH) ,I/O控制器Hub和PCI Hub,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組 Intel 7501、Intel7505芯片組,為雙至強處理器量身定做的,它們所包含的MCH為CPU提供了頻率為533MHz的前端總線,配合DDR內(nèi)存,前端總線帶寬可達到4.3GB/秒。但隨著處理器性能不斷提高同時給系統(tǒng)架構帶來了很多問題。而“HyperTransport”構架不但解決了問題,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總線帶寬,比方AMD Opteron處理器,靈活的HyperTransport I/O總線體系結構讓它整合了內(nèi)存控制器,使處理器不通過系統(tǒng)總線傳給芯片組而直接和內(nèi)存交換數(shù)據(jù)。這樣的話,前端總線(FSB)頻率在AMD Opteron處理器就不知道從何談起了。

4、CPU的位和字長

  位:在數(shù)字電路和電腦技術中采用二進制,代碼只有“0”和“1”,其中無論是 “0”或是“1”在CPU中都是 一“位”。

  字長: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(nèi)(同一時間)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(shù)的位數(shù)叫字長。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(shù)據(jù)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。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(nèi)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(shù)據(jù)。 字節(jié)和字長的區(qū)別: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進制就可以表示,所以通常就將8位稱為一個字節(jié)。字長的長度是不固定的,對于不同的CPU、字長的長度也不一樣。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字節(jié),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處理4個字節(jié),同理字長為64位的CPU一次可以處理8個字節(jié)。

5.倍頻系數(shù)

  倍頻系數(shù)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。在相同的外頻下,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。但實際上,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,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并不大。這是因為CPU與系統(tǒng)之間數(shù)據(jù)傳輸速度是有限的,一味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(xiàn)明顯的“瓶頸”效應—CPU從系統(tǒng)中得到數(shù)據(jù)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。一般除了工程樣版的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,而AMD之前都沒有鎖。

6.緩存

 

 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,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,CPU內(nèi)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,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,工作效率遠遠大于系統(tǒng)內(nèi)存和硬盤。實際工作時,CPU往往需要重復讀取同樣的數(shù)據(jù)塊,而緩存容量的增大,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(nèi)部讀取數(shù)據(jù)的命中率,而不用再到內(nèi)存或者硬盤上尋找,以此提高系統(tǒng)性能。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,緩存都很小。

    L1 Cache(一級緩存)是CPU第一層高速緩存,分為數(shù)據(jù)緩存和指令緩存。內(nèi)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,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(tài)RAM組成,結構較復雜,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,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。一般服務器CPU的L1緩存的容量通常在32—256KB。

  L2 Cache(二級緩存)是CPU的第二層高速緩存,分內(nèi)部和外部兩種芯片。內(nèi)部的芯片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,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。L2高速緩存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,原則是越大越好,現(xiàn)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,而服務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緩存更高達256-1MB,有的高達2MB或者3MB。

    L3 Cache(三級緩存),分為兩種,早期的是外置,現(xiàn)在的都是內(nèi)置的。而它的實際作用即是,L3緩存的應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內(nèi)存延遲,同時提升大數(shù)據(jù)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。降低內(nèi)存延遲和提升大數(shù)據(jù)量計算能力對游戲都很有幫助。而在服務器領域增加L3緩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。比方具有較大L3緩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內(nèi)存會更有效,故它比較慢的磁盤I/O子系統(tǒng)可以處理更多的數(shù)據(jù)請求。具有較大L3緩存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統(tǒng)緩存行為及較短消息和處理器隊列長度。

    其實最早的L3緩存被應用在AMD發(fā)布的K6-III處理器上,當時的L3緩存受限于制造工藝,并沒有被集成進芯片內(nèi)部,而是集成在主板上。在只能夠和系統(tǒng)總線頻率同步的L3緩存同主內(nèi)存其實差不了多少。后來使用L3緩存的是英特爾為服務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。接著就是P4EE和至強MP。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緩存的Itanium2處理器,和以后24MB L3緩存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。

    但基本上L3緩存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,比方配備1MB L3緩存的Xeon 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,由此可見前端總線的增加,要比緩存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。

7.CPU擴展指令集

  CPU依靠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(tǒng),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(guī)定了一系列與其硬件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(tǒng)。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,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。從現(xiàn)階段的主流體系結構講,指令集可分為復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兩部分,而從具體運用看,如Intel的MMX(Multi Media Extended)、SSE、 SSE2(Streaming-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-Extensions 2)、SEE3和AMD的3DNow!等都是CPU的擴展指令集,分別增強了CPU的多媒體、圖形圖象和Internet等的處理能力。我們通常會把CPU的擴展指令集稱為"CPU的指令集"。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規(guī)模最小的指令集,此前MMX包含有57條命令,SSE包含有50條命令,SSE2包含有144條命令,SSE3包含有13條命令。目前SSE3也是最先進的指令集,英特爾Prescott處理器 已經(jīng)支持SSE3指令集,AMD會在未來雙核心處理器當中加入對SSE3指令集的支持,全美達的處理器也將支持這一指令集。

8.CPU內(nèi)核和I/O工作電壓

  從586CPU開始,CPU的工作電壓分為內(nèi)核電壓和I/O電壓兩種,通常CPU的核心電壓小于等于I/O電壓。其中內(nèi)核電壓的大小是根據(jù)CPU的生產(chǎn)工藝而定,一般制作工藝越小,內(nèi)核工作電壓越低;I/O電壓一般都在1.6~5V。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(fā)熱過高的問題。

9.制造工藝

  制造工藝的微米是指IC內(nèi)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。制造工藝的趨勢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發(fā)展。密度愈高的IC電路設計,意味著在同樣大小面積的IC中,可以擁有密度更高、功能更復雜的電路設計,F(xiàn)在主要的180nm、130nm、90nm。最近官方已經(jīng)表示有65nm的制造工藝了。

10.指令集

(1)CISC指令集

  CISC指令集,也稱為復雜指令集,英文名是CISC,(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縮寫)。在CISC微處理器中,程序的各條指令是按順序串行執(zhí)行的,每條指令中的各個操作也是按順序串行執(zhí)行的。順序執(zhí)行的優(yōu)點是控制簡單,但計算機各部分的利用率不高,執(zhí)行速度慢。其實它是英特爾生產(chǎn)的x86系列(也就是IA-32架構)CPU及其兼容CPU,如AMD、VIA的。即使是現(xiàn)在新起的X86-64(也被成AMD64)都是屬于CISC的范疇。

    要知道什么是指令集還要從當今的X86架構的CPU說起。X86指令集是Intel為其第一塊16位CPU(i8086)專門開發(fā)的,IBM1981年推出的世界第一臺PC機中的CPU—i8088(i8086簡化版)使用的也是X86指令,同時電腦中為提高浮點數(shù)據(jù)處理能力而增加了X87芯片,以后就將X86指令集和X87指令集統(tǒng)稱為X86指令集。

  雖然隨著CPU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Intel陸續(xù)研制出更新型的i80386、i80486直到過去的PII至強、PIII至強、Pentium 3,最后到今天的Pentium 4系列、至強(不包括至強Nocona),但為了保證電腦能繼續(xù)運行以往開發(fā)的各類應用程序以保護和繼承豐富的軟件資源,所以Intel公司所生產(chǎn)的所有CPU仍然繼續(xù)使用X86指令集,所以它的CPU仍屬于X86系列。由于Intel X86系列及其兼容CPU(如AMD Athlon MP、)都使用X86指令集,所以就形成了今天龐大的X86系列及兼容CPU陣容。x86CPU目前主要有intel的服務器CPU和AMD的服務器CPU兩類。

(2)RISC指令集

  RISC是英文“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” 的縮寫,中文意思是“精簡指令集”。它是在CISC指令系統(tǒng)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,有人對CISC機進行測試表明,各種指令的使用頻度相當懸殊,最常使用的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指令,它們僅占指令總數(shù)的20%,但在程序中出現(xiàn)的頻度卻占80%。復雜的指令系統(tǒng)必然增加微處理器的復雜性,使處理器的研制時間長,成本高。并且復雜指令需要復雜的操作,必然會降低計算機的速度。基于上述原因,20世紀80年代RISC型CPU誕生了,相對于CISC型CPU ,RISC型CPU不僅精簡了指令系統(tǒng),還采用了一種叫做“超標量和超流水線結構”,大大增加了并行處理能力。RISC指令集是高性能CPU的發(fā)展方向。它與傳統(tǒng)的CISC(復雜指令集)相對。相比而言,RISC的指令格式統(tǒng)一,種類比較少,尋址方式也比復雜指令集少。當然處理速度就提高很多了。目前在中高檔服務器中普遍采用這一指令系統(tǒng)的CPU,特別是高檔服務器全都采用RISC指令系統(tǒng)的CPU。RISC指令系統(tǒng)更加適合高檔服務器的操作系統(tǒng)UNIX,現(xiàn)在Linux也屬于類似UNIX的操作系統(tǒng)。RISC型CPU與Intel和AMD的CPU在軟件和硬件上都不兼容。

    目前,在中高檔服務器中采用RISC指令的CPU主要有以下幾類:PowerPC處理器 、SPARC處理器、PA-RISC處理器、MIPS處理器、Alpha處理器。

(3)IA-64

    EPIC(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ers,精確并行指令計算機)是否是RISC和CISC體系的繼承者的爭論已經(jīng)有很多,單以EPIC體系來說,它更像Intel的處理器邁向RISC體系的重要步驟。從理論上說,EPIC體系設計的CPU,在相同的主機配置下,處理Windows的應用軟件比基于Unix下的應用軟件要好得多。

    Intel采用EPIC技術的服務器CPU是安騰Itanium(開發(fā)代號即Merced)。它是64位處理器,也是IA-64系列中的第一款。微軟也已開發(fā)了代號為Win64的操作系統(tǒng),在軟件上加以支持。在Intel采用了X86指令集之后,它又轉而尋求更先進的64-bit微處理器,Intel這樣做的原因是,它們想擺脫容量巨大的x86架構,從而引入精力充沛而又功能強大的指令集,于是采用EPIC指令集的IA-64架構便誕生了。IA-64 在很多方面來說,都比x86有了長足的進步。突破了傳統(tǒng)IA32架構的許多限制,在數(shù)據(jù)的處理能力,系統(tǒng)的穩(wěn)定性、安全性、可用性、可觀理性等方面獲得了突破性的提高。

    IA-64微處理器最大的缺陷是它們?nèi)狈εcx86的兼容,而Intel為了IA-64處理器能夠更好地運行兩個朝代的軟件,它在IA-64處理器上(Itanium、Itanium2 ……)引入了x86-to-IA-64的解碼器,這樣就能夠把x86指令翻譯為IA-64指令。這個解碼器并不是最有效率的解碼器,也不是運行x86代碼的最好途徑(最好的途徑是 直接在x86處理器上運行x86代碼),因此Itanium 和Itanium2在運行x86應用程序時候的性能非常糟糕。這也成為X86-64產(chǎn)生的根本原因。

(4)X86-64 (AMD64 / EM64T)

    AMD公司設計,可以在同一時間內(nèi)處理64位的整數(shù)運算,并兼容于X86-32架構。其中支持64位邏輯定址,同時提供轉換為32位定址選項;但數(shù)據(jù)操作指令默認為32位和8位,提供轉換成64位和16位的選項;支持常規(guī)用途寄存器,如果是32位運算操作,就要將結果擴展成完整的64位。這樣,指令中有“直接執(zhí)行”和“轉換執(zhí)行”的區(qū)別,其指令字段是8位或32位,可以避免字段過長。

    x86-64(也叫AMD64)的產(chǎn)生也并非空穴來風,x86處理器的32bit尋址空間限制在4GB內(nèi)存,而IA-64的處理器又不能兼容x86。AMD充分考慮顧客的需求,加強x86指令集的功能,使這套指令集可同時支持64位的運算模式,因此AMD把它們的結構稱之為x86-64。在技術上AMD在x86-64架構中為了進行64位運算,AMD為其引入了新增了R8-R15通用寄存器作為原有X86處理器寄存器的擴充,但在而在32位環(huán)境下并不完全使用到這些寄存器。原來的寄存器諸如EAX、EBX也由32位擴張至64位。在SSE單元中新加入了8個新寄存器以提供對SSE2的支持。寄存器數(shù)量的增加將帶來性能的提升。與此同時,為了同時支持32和64位代碼及寄存器,x86-64架構允許處理器工作在以下兩種模式:Long Mode(長模式)和Legacy Mode(遺傳模式),Long模式又分為兩種子模式(64bit模式和Compatibility mode兼容模式)。該標準已經(jīng)被引進在AMD服務器處理器中的Opteron處理器。

    而今年也推出了支持64位的EM64T技術,再還沒被正式命為EM64T之前是IA32E,這是英特爾64位擴展技術的名字,用來區(qū)別X86指令集。Intel的EM64T支持64位sub-mode,和AMD的X86-64技術類似,采用64位的線性平面尋址,加入8個新的通用寄存器(GPRs),還增加8個寄存器支持SSE指令。與AMD相類似,Intel的64位技術將兼容IA32和IA32E,只有在運行64位操作系統(tǒng)下的時候,才將會采用IA32E。IA32E將由2個sub-mode組成:64位sub-mode和32位sub-mode,同AMD64一樣是向下兼容的。Intel的EM64T將完全兼容AMD的X86-64技術。現(xiàn)在Nocona處理器已經(jīng)加入了一些64位技術,Intel的Pentium 4E處理器也支持64位技術。

    應該說,這兩者都是兼容x86指令集的64位微處理器架構,但EM64T與AMD64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,AMD64處理器中的NX位在Intel的處理器中將沒有提供。


本文出自:億恩科技【www.allwellnessguide.com】

服務器租用/服務器托管中國五強!虛擬主機域名注冊頂級提供商!15年品質保障!--億恩科技[ENKJ.COM]

  • 您可能在找
  • 億恩北京公司:
  • 經(jīng)營性ICP/ISP證:京B2-20150015
  • 億恩鄭州公司:
  • 經(jīng)營性ICP/ISP/IDC證:豫B1.B2-20060070
  • 億恩南昌公司:
  • 經(jīng)營性ICP/ISP證:贛B2-20080012
  • 服務器/云主機 24小時售后服務電話:0371-60135900
  • 虛擬主機/智能建站 24小時售后服務電話:0371-60135900
  • 專注服務器托管17年
    掃掃關注-微信公眾號
    0371-60135900
    Copyright© 1999-2019 ENKJ All Rights Reserved 億恩科技 版權所有  地址:鄭州市高新區(qū)翠竹街1號總部企業(yè)基地億恩大廈  法律顧問:河南亞太人律師事務所郝建鋒、杜慧月律師   京公網(wǎng)安備41019702002023號
      0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
    0371-60135900
    7*24小時客服服務熱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