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蓋茨當年沒有輟學
身為全世界最知名的哈佛輟學生之一,回到母校的蓋茨當年的選擇成了現(xiàn)場觀眾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。哈佛籌款活動聯(lián)席主席大衛(wèi)·魯本斯坦問蓋茨:“如果你當年堅持到從哈佛畢業(yè),你的人生將會有什么不同?”
蓋茨先是笑答:“有一次我也是在這個禮堂演講,底下聽眾里有個學生叫馬克·扎克伯格,如果我當年堅持到畢業(yè),大概沒法影響他也從哈佛輟學?!?
當然,蓋茨坦言,雖說當年沒有從哈佛拿到畢業(yè)文憑,但事實上自己已經讀了三年,該上的課都上得差不多了(盡管蓋茨當年在哈佛是有名的“逃課王”),大學生活也一直很愉快。
當年,在告知父母自己的輟學決定時,因為怕父母反對,蓋茨還狡黠地說自己是“離開”哈佛,如果微軟失敗了,自己還可以再回去修完學分完成畢業(yè)。因為看到了被其他公司忽略的PC軟件業(yè)的前景,大三的蓋茨覺得,哪怕只有一年就能畢業(yè),自己也不能再等了。
當時,各大科技公司都將戰(zhàn)略中心放在了硬件上,認為只有硬件才能賺錢,對軟件重視不夠,而蓋茨和當年的搭檔保羅·艾倫從中看到了機會并且對軟件行業(yè)的前景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想法和戰(zhàn)略,1979年微軟成立,專注于計算機系統(tǒng)和軟件業(yè)務,隨后的二三十年里,蓋茨真正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軟件帝國。
但今天再回看當年PC行業(yè)的格局,蓋茨認為,以自己和保羅的前瞻性,即使當時自己沒有果斷退學而是再等一年,微軟哪怕1980甚至1981年成立,依然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,微軟對世界發(fā)展的貢獻不會減少。與今天科技行業(yè)日新月異,機會窗稍縱即逝的情況不同,當年硅谷剛剛崛起,所有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,許多事情可能今天看起來再自然不過,但在當時卻是巨大到足以影響世界進程的創(chuàng)新。
更讓今天動輒數輪融資、燒錢億萬美元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汗顏的是,微軟從最初到現(xiàn)在從來就沒有缺錢過,僅有的一次融資也不是因為缺錢。軟件行業(yè)是世界上最具規(guī)模經濟的領之一,一旦你開發(fā)出一種軟件,要賣出成千上萬份,剩余的工作不過是復制粘貼。
微軟成立的頭三年,蓋茨和保羅工作不拿報酬,但此后隨著IBM、蘋果的Apple II電腦開始運行微軟的操作系統(tǒng),公司的賬面現(xiàn)金越積越多,蓋茨作為微軟CEO,從始至終不需因為公司缺錢而操心。
那次“融資”是在1981年,微軟以2000萬美元的估值向硅谷一家風投出售5%的股份,真正目的卻是獲得風險投資家大衛(wèi)·馬夸特(David Marquardt)加入微軟董事會,給年輕的微軟創(chuàng)始人關于公司各個方面的“專業(yè)的意見”,蓋茨覺得這是一個英明的決定,大衛(wèi)·馬夸特在科技公司投資管理和戰(zhàn)略發(fā)展方面非常有經驗,到今天仍是微軟董事會成員之一,而這次融資獲得的100萬美元一直存在公司銀行賬上,直到今天也沒有動過。
競爭對手犯錯幫助微軟成功
熟悉微軟發(fā)展歷史的人都知道,微軟的成功,是建立在步步為營擊敗各個競爭對手的基礎之上的,許多時候,往往是競爭對手犯下了錯誤,從而讓微軟在相應的領域里有機可乘。
當年,所有人都看到了個人電腦的龐大的前景,但各大公司都緊盯硬件領域,軟件不過是硬件的附屬品,沒人認為軟件能比硬件還賺錢。
主持人魯本斯坦問蓋茨:“當年,蘋果的操作系統(tǒng)非常漂亮試用,但喬布斯他們沒有選擇授權其他硬件公司一起使用,如果當初蘋果這么做了,微軟是不是就沒機會了?畢竟當時來看蘋果的操作系統(tǒng)比微軟的好得多。”
蓋茨回憶道,當時蘋果的情況應該一分為三來看:對于Apple系列個人電腦,蘋果為Apple I開發(fā)了操作系統(tǒng),但到Apple II的時候,“斯蒂夫·沃茲尼亞克(Steve Wozniak,蘋果三大創(chuàng)始人之一)有點懶了,或者說是不夠專注,所以讓我們來開發(fā)Apple 來給Apple II開發(fā)Apple II Basic,然后授權給蘋果使用”。
而對于Mac電腦,蘋果自己開發(fā)了操作系統(tǒng),但其余的軟件應用由微軟開發(fā),有意思的是,由于微軟給蘋果開發(fā)的軟件應用市場反應非常好,微軟開始游說蘋果將Mac操作系統(tǒng)授權給其他硬件廠商,以幫助擴大自身其他軟件應用的滲透率,幸運的是,“蘋果考慮了一點時間,最后決定還是不要這么做?!?/span>
MS-Dos以及后來的Windows就這樣少了一個競爭對手;最后,在后Mac時代,蘋果的戰(zhàn)略逐漸成型,那就是自己開發(fā)軟件,而且不授權給第三方,而微軟則從一開始就是“授權使用”模式的堅定擁護者。
在微軟為Apple II開發(fā)應用軟件期間,喬布斯是Apple II項目的負責人,后來喬布斯被董事會趕出蘋果,蘋果開始走下滑路,那時候,微軟是蘋果的合作伙伴,蘋果陷入低谷后資金鏈出現(xiàn)危機,開始轉向微軟尋求幫助,但雙方談了足足有一年,沒有任何結果。
直到喬布斯回歸蘋果,雙方僅用了三天,就打成了戰(zhàn)略合作協(xié)議,其中有一條是微軟斥資購買6%的蘋果股票,可惜的是,微軟的法務人員認為這些股票沒有價值,不久微軟就將其售出。
IBM當年的決定也從某種程度促使了微軟的騰飛,“當時,大家都一心撲在硬件上,IBM找你們來給他們的個人電腦做軟件,如果當年IBM沒有采用授權的方式使用你們的軟件而是直接購買,事情又會如何發(fā)展?”魯本斯坦問蓋茨。
“那絕對是他們犯下的一個錯誤?!鄙w茨笑答,“IBM是一家偉大的公司,但當時他們的策略是求“快”,要在18個月內給產品更新?lián)Q代,他們也曾自己快速研發(fā)過操作系統(tǒng),但效果一般,所以他們找來英特爾做芯片,甲骨文為他們做軟件,另外找一家公司負責管理電腦銷售渠道,我們得到了其中的操作系統(tǒng)部分,總之目的就是快速搞出新產品。”
“但之所以選擇授權使用而不是直接購買,是因為他們沒有預料到后來的需求量會那么大,以為授權會比全盤購買劃算?!钡④涱A料到了后來個人電腦操作系統(tǒng)的需求量,選擇了授權的方式與IBM合作,并因為個人電腦行業(yè)的爆發(fā)式發(fā)展而迅速建立了近乎壟斷的行業(yè)地位。
采訪中,蓋茨心情頗佳,甚至提到用于管理Windows后臺系統(tǒng)的“Ctrl+Alt+Dele”命令是一個失誤——當然,犯錯的不是微軟,這是IBM的另一個錯誤。微軟曾有機會使用單一按鍵來執(zhí)行這樣的命令,但IBM的鍵盤設計師不希望給微軟提供這種按鍵。因此微軟最終索性決定,采用“Ctrl+Alt+Dele”命令來登錄系統(tǒng)。